一、犯罪路径特征与技术手段
1. 信息窃取与资金转移
黑客通过钓鱼网站、恶意软件、木马程序等技术手段侵入受害者设备或账户,窃取银行卡、支付平台等敏感信息。随后利用虚拟货币交易、第三方支付平台快速转移资金,并通过“平台”洗钱,形成“窃取-转移-洗白”的完整链条。例如,攻击者可能通过伪造“共享屏幕”软件或虚假投资平台诱导用户授权,实时监控操作并盗取验证码。
2. 二次诈骗与心理操控
在受害者发现被骗后,黑客团伙伪装成“网络安全专家”或“反诈中心”,以“帮助追回资金”为名,要求支付手续费、保证金或购买“解密工具”,进一步实施诈骗。此类行为利用了受害者的焦虑心理和信息不对称,形成“诈骗-追款”的闭环陷阱。
3. 跨境协作与黑灰产业链
犯罪团伙常采用境外服务器、虚拟身份和跨国资金流转渠道,形成“技术开发-信息贩卖-诈骗实施-洗钱分赃”的分工体系。例如,部分黑客通过“猫池”设备批量注册虚拟账号,或利用AI技术合成虚假音视频欺骗受害者亲友转账。
二、全链条防控策略建议
(一)技术防御与数据治理
1. 强化电子证据存证与追踪
利用区块链技术对资金流向进行全程留痕,结合大数据分析建立异常交易预警模型。例如,第三方支付平台可设置“延迟到账”功能,并通过AI识别高风险转账行为,及时冻结可疑账户。
2. 构建主动防御体系
推广国家反诈App等工具,集成恶意网址拦截、诈骗电话识别等功能。针对AI换脸、拟声等深度伪造技术,研发声纹识别、视频真伪检测等反制工具,降低技术滥用风险。
(二)法律完善与跨部门协作
1. 健全跨境执法协作机制
依托《反电信网络诈骗法》,推动国际司法协作,针对虚拟货币交易、境外服务器租赁等环节建立联合监管框架。例如,杭州检察机关通过大数据关联分析,成功破获涉案流水2000余万元的跨境洗钱案。
2. 压实平台主体责任
明确金融机构、通信运营商、互联网企业的信息核验义务,对未履行风险防控义务的企业实施行政处罚。例如,要求社交平台对“高薪兼职”“低价充值”等关键词进行主动过滤。
(三)公众教育与风险预警
1. 分层精准宣传
针对易受骗群体(如老年人、青少年)开展场景化反诈教育。例如,通过社区核酸检测点发放宣传资料,或利用无人机在公共场所播放反诈提示。
2.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
优化“接报即止付”流程,整合公安、银行、通信部门资源,缩短资金拦截时间窗口。上海警方通过多级联动,曾在70分钟内成功止付95.4万元被骗资金。
(四)行业治理与漏洞修复
1. 强化开源生态安全
针对开源软件(如XZ后门事件)和物联网设备漏洞,建立供应链安全审查制度,推动企业定期更新固件和修复已知漏洞。
2. 打击黑灰产技术支撑
严查“猫池”设备、虚拟号码非法销售渠道,对提供技术支持的灰色产业链(如微信解封服务)追究刑事责任。杭州检察机关通过办理全国首例微信解封案,有效斩断诈骗下游链条。
新型黑客追款诈骗呈现出技术智能化、链条跨国化、手段隐蔽化等特征,需从技术、法律、教育、协作四维度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。未来需重点关注AI滥用、物联网安全等新兴风险,推动“打防管控宣”一体化治理,形成“全民反诈、全社会阻诈”的生态闭环。